汽车出口到俄罗斯要特别注意什么?|支付/物流/政策|最新动态
2025-07-12

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的数量持续增长。然而,由于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及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向俄罗斯出口汽车时需特别注意多个方面,包括支付方式、物流运输以及政策法规等。本文将从这几个关键点出发,结合最新动态,为有意或正在开拓俄罗斯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参考。


一、支付方式:谨慎选择,防范汇率与制裁风险

在对俄贸易中,支付环节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部分之一。由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经济制裁,导致俄罗斯金融体系对外依赖度大幅下降,人民币结算成为主流趋势。

目前,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买家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便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人民币可以跨境结算,但部分俄罗斯银行仍存在被国际制裁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收款银行时应提前做好尽职调查,确保对方账户未被列入制裁名单。

此外,建议优先采用信用证(L/C)或预付款+尾款的方式进行交易,以降低收汇风险。对于大额订单,可考虑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或中信保等机构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保障资金安全。


二、物流运输:多元化布局,规避拥堵与延误

物流是影响汽车出口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俄乌冲突后欧美对俄罗斯实施全面交通封锁,传统海运路线受限,陆运和铁路运输逐渐成为主要替代方案。

目前,经由哈萨克斯坦转关进入俄罗斯的陆运线路较为稳定,尤其是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通道,已成为中国汽车、机械类产品出口的重要通道。同时,中欧班列也承担了大量对俄货物运输任务,其时效性和安全性较高,适合批量出口。

不过,企业在选择物流方式时还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 清关效率:俄罗斯海关对进口商品审查严格,特别是涉及车辆类商品,可能需要提供额外的技术文件、认证材料等。建议提前准备完整资料,并与当地清关代理保持良好沟通。
  2. 运输成本:受地缘局势影响,中亚过境费用有所上升,企业应综合评估不同路线的成本效益。
  3. 季节性影响:冬季严寒可能导致边境口岸通关时间延长,需提前规划发货节奏。

三、政策法规:紧跟变化,避免合规风险

俄罗斯市场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具有较强吸引力,但其政策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在出口前必须深入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1. 技术规范与认证要求

俄罗斯实行统一的技术监管体系(EAEU),所有进入俄市场的汽车产品必须获得EAC认证(海关联盟认证)。该认证涵盖安全、环保等多个方面,且不同车型(如乘用车、商用车)认证流程有所不同。企业应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认证需求,提前申请相关资质。

此外,俄罗斯还设有强制性的“OCP”(原产国证明)制度,用于识别进口产品的来源。若产品未能正确标注原产地信息,可能会被拒绝入境或面临高额罚款。

2. 关税与配额政策

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多次调整汽车进口关税,以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目前,对新车进口征收的关税约为15%~20%,具体税率根据排量、车重等因素浮动。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起,俄罗斯对部分新能源汽车(如电动车)实行优惠政策,鼓励绿色出行。

此外,俄罗斯还设有年度进口配额制度,一旦配额用尽,后续进口车辆将按更高税率征税。因此,建议企业尽早安排出口计划,避免因配额限制而错失销售窗口。

3. 地缘政治与行业扶持政策

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加大了对本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汽车领域。一方面,俄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国产化生产;另一方面,对外资品牌设定了更高的准入门槛。

与此同时,由于欧美品牌退出俄罗斯市场,中国汽车品牌迎来填补空白的机会。吉利、长城、奇瑞等品牌已在俄取得良好销售成绩,显示出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


四、最新动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截至2025年初,俄罗斯汽车市场呈现以下几项重要动态:

  • 本地组装加速推进:多家中国车企开始在俄建立CKD工厂,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高关税,提升竞争力。
  • 电动汽车需求上升:俄政府出台多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国新能源品牌有望借此契机扩大市场份额。
  • 跨境电商平台兴起: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平台在俄发展迅速,为中国汽车配件及相关服务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

面对这些变化,中国企业应灵活调整战略,加强本地化运营能力,积极拓展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体来看,虽然俄罗斯市场对中国汽车出口充满机遇,但在支付、物流、政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企业只有充分了解当地市场规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出口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随着中俄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在俄罗斯乃至整个欧亚地区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15522667382 CONTACT US

公司:天津之擎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开发区南海路12号A3栋708室

Q Q:3926574901

Copyright © 2022-2025

津ICP备2025027990号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5522667382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