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其核心支撑的芯片技术也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智能驾驶芯片不仅决定了车辆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更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硬件之一。近年来,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产芯片品牌。本文将围绕当前主流的国产智能驾驶芯片及其核心硬件厂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作为国内领先的边缘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其推出的征程系列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表现突出。征程2、征程3以及最新发布的征程5芯片,分别面向L2级辅助驾驶、L2+级自动驾驶以及L4级自动驾驶系统。地平线的芯片采用自研BPU架构,具有高算力、低功耗的特点,已被多家主流车企采用,广泛应用于视觉感知、多模态融合等场景。
其次,黑芝麻智能(Black Sesame Technologies)也是国产智能驾驶芯片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核心产品“华山”系列芯片专注于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其中华山二号A1000芯片是国内首款量产的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支持L3级自动驾驶功能。该芯片采用双核NPU架构,算力可达50TOPS以上,具备强大的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黑芝麻智能还推出了A1000 Pro版本,进一步提升了算力和功能安全性,满足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需求。
此外,寒武纪(Cambricon)虽然最初以云端AI芯片闻名,但近年来也在智能驾驶领域积极布局。其思元系列芯片虽然主要面向数据中心,但其边缘侧产品如MLU220、MLU260等也在车载边缘计算中有所应用。寒武纪正在推进面向车载场景的定制化芯片研发,未来有望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也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其昇腾系列AI芯片虽然主要用于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但华为也在推出面向车载场景的芯片解决方案。例如,华为MDC计算平台搭载了昇腾系列芯片,为自动驾驶提供从L2到L4级别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华为还推出了昇腾910C等新一代芯片,进一步提升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力。
地平线和黑芝麻之外,还有多家新兴企业也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崭露头角。例如,芯驰科技(SemiDrive)推出的V9系列芯片专注于车载视觉处理,广泛用于DMS(驾驶员监控系统)、OMS(舱内监控系统)等应用场景。V9芯片支持多路高清摄像头输入,具备较强的图像处理能力和低延迟特性,适用于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融合计算。
再如,比亚迪旗下的比亚迪半导体也在积极布局车规级芯片,包括智能驾驶相关的芯片产品。虽然目前主要聚焦于功率半导体和MCU芯片,但未来有望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加大投入,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驾驶芯片的发展不仅依赖于芯片本身的性能,还需要与算法、软件系统以及整车厂商的深度协同。因此,国产芯片企业正在积极构建生态体系,与主机厂、算法公司、操作系统厂商展开广泛合作。例如,地平线与比亚迪、理想、长安等车企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黑芝麻智能也与蔚来、上汽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芯片在量产车型中的落地应用。
从技术趋势来看,未来的智能驾驶芯片将朝着更高算力、更低功耗、更强安全性的方向发展。多模态融合、异构计算、车路协同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产芯片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还需要在车规级认证、量产交付能力、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持续优化。
总体来看,国产智能驾驶芯片已经从“可用”向“好用”迈进,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尽管在高端芯片的制程工艺、生态体系完善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挑战,但凭借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驱动和本土化优势,国产芯片品牌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更大突破,为智能驾驶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