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充电效率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充电速度和续航表现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更真实地了解新能源汽车在寒冷天气下的充电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测,记录了不同车型在低温环境下的充电时间和效率变化。
本次测试选择了三款主流新能源车型,分别为某国产纯电SUV、某合资品牌紧凑型电动车以及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测试地点选在北方冬季的户外停车场,环境温度稳定在零下10℃左右,模拟用户在寒冷冬季日常使用的真实场景。
首先,我们测试的是某国产纯电SUV。该车型支持最大120kW的直流快充。测试开始时,车辆剩余电量为20%,电池温度较低。在接入快充桩后,前10分钟充电功率仅为30kW左右,远低于常温下的初始功率。随着电池逐渐升温,充电功率在30分钟后提升至80kW左右,但始终未能达到标称的120kW峰值。从20%充至80%共耗时约55分钟,比常温环境下慢了约15分钟。
第二款测试车型为某合资品牌紧凑型电动车,支持最大60kW快充。在零下10℃的环境下,该车的充电表现更为保守。初始充电功率仅为20kW,前15分钟内几乎没有明显提升。直到电池温度略有上升后,功率才逐步攀升至45kW左右。从30%电量充至80%用了约70分钟,明显慢于其在常温下约40分钟的充电时间。
第三款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其电池容量较小,标称快充时间为30分钟(30%-80%)。但在低温环境下,其充电速度下降尤为明显。实际测试中,从30%充至80%耗时超过50分钟,且充电过程中多次出现功率下降的情况,推测是电池管理系统为防止低温损害而主动限制了充电速率。
从整体测试结果来看,低温环境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影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锂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内阻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导致无法高效吸收电能。此外,电池管理系统(BMS)为了保护电池安全,通常会限制充电电流和电压,进一步拉长了充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车型配备了电池预热功能。例如,某国产SUV在接通充电前会自动启动电池加热系统,使电池温度提前升高,从而在正式充电时获得更高的初始功率。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温对充电效率的影响,但也会消耗部分电能用于加热电池,间接影响续航表现。
为了提升低温环境下的充电效率,用户可采取以下措施:
综合来看,虽然低温环境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带来了一定挑战,但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热管理系统优化,这一问题正在逐步缓解。未来,随着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普及,低温充电效率有望得到更显著的改善。
对于新能源汽车用户而言,了解低温对充电性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提升冬季用车体验,减少因充电慢带来的焦虑。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也应关注其在低温环境下的综合表现,尤其是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能力,以确保在寒冷季节中依然能够获得稳定、高效的用车体验。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