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逐渐走入公众视野。L3级自动驾驶,即“有条件自动驾驶”,意味着车辆可以在特定环境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但在系统请求人工介入时,驾驶员仍需接管。目前,多家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已经推出了具备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本文将对当前市场中主流的L3级智能驾驶汽车品牌及其核心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奔驰是最早获得L3级自动驾驶认证的车企之一。其Drive Pilot系统已在德国特定高速公路上投入使用。该系统的核心在于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LiDAR)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奔驰采用了来自Luminar的激光雷达,配合800万像素摄像头和多个毫米波雷达,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方位感知。
在处理能力方面,奔驰使用了英伟达的Parker芯片组,能够实时处理大量数据,实现车道保持、自动变道、交通拥堵辅助等功能。此外,奔驰还特别强调了系统的冗余设计,包括制动、转向和电源系统的多重备份,以确保在传感器失效时仍能安全停车。
宝马的L3级自动驾驶技术基于其自动驾驶平台V12,搭载在iX和7系等车型上。该平台采用了Mobileye的EyeQ5芯片作为核心计算单元,结合高清地图和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高速公路自动驾驶。
宝马的系统特别注重“场景理解”能力,能够识别道路施工、事故现场等复杂情况,并作出相应决策。其自动变道功能支持在高速公路上自主选择车道,甚至能根据导航路径提前准备驶出匝道。
在安全方面,宝马同样采用了冗余架构,确保即使某个子系统失效,车辆仍能保持控制并安全靠边停车。此外,宝马还与高德地图等地图服务商合作,提升系统的高精地图覆盖率。
本田是全球首个实现L3级自动驾驶量产的车企,其Legend Hybrid车型搭载了Honda Sensing 360+系统。该系统基于多个摄像头、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构建360度感知网络,并结合AI算法实现环境建模和路径规划。
Honda Sensing 360+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交通拥堵驾驶辅助”功能,可在高速公路上实现自动跟车、车道居中、自动变道等操作。虽然其硬件配置相对保守,但通过高效的软件算法实现了较高的系统稳定性。
本田还特别强调了“人机协同”理念,在系统请求接管时,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提示,包括声音、视觉和触觉反馈,确保驾驶员能够及时响应。
作为中国新势力造车代表,小鹏汽车的XNGP系统已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其系统采用多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架构,并搭载英伟达Orin-X芯片作为计算平台。
XNGP的一大亮点是其“城市NGP”功能,能够在城市道路中实现自动导航驾驶,包括红绿灯识别、路口通行、无图区处理等。这得益于小鹏在数据闭环和AI训练上的持续投入。
在系统冗余方面,小鹏也建立了多套备份机制,包括双计算平台、双供电系统等,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安全运行。此外,小鹏还通过OTA方式持续升级系统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蔚来汽车的NOP系统同样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主要搭载在ET5、ET7等车型上。其核心硬件包括1个主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和5个毫米波雷达,配合英伟达Orin-X芯片,实现高精度环境感知和决策控制。
蔚来的系统在高速自动驾驶方面表现优异,支持自动进出匝道、自动变道超车、匝道限速识别等功能。同时,蔚来也在推进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逐步实现全场景自动驾驶。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在用户教育和接管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模拟器训练、实时接管提示等方式,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L3级自动驾驶系统。
虽然特斯拉尚未正式宣布其FSD系统达到L3级自动驾驶标准,但其功能已经接近L3级别。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方案,依靠8个摄像头和AI芯片实现环境感知,结合其强大的数据训练能力,实现自动变道、自动泊车、交通信号识别等功能。
特斯拉的FSD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迭代,尤其在北美市场已实现部分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功能。不过,由于其未采用激光雷达,系统在极端天气和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仍存在争议。
此外,特斯拉的接管机制相对宽松,驾驶员在系统运行期间仍需保持注意力,这与L3级“系统负责”原则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在法规层面尚未完全获得L3级认证。
从整体来看,各大品牌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在硬件配置、感知方式、处理能力及安全冗余方面各有侧重。奔驰、宝马等传统车企更注重系统安全与冗余设计,而小鹏、蔚来等新势力则更强调AI算法与数据训练能力。特斯拉则坚持其独特的纯视觉路线,虽然功能强大,但在法规合规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法规的完善,L3级自动驾驶汽车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普及。消费者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需求、使用场景及品牌技术特点,做出理性判断。同时,车企也需要在系统安全性、用户教育和法规适配方面持续努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真正走向成熟与普及。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