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不断崛起,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然而,在行业快速扩张的同时,虚假宣传、数据造假、水军刷单等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净化汽车行业营销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三部委近日联合启动为期三个月的汽车“清网”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虚假营销与网络水军刷单行为。
此次“清网”行动的背景,源于近年来部分车企及经销商在营销过程中夸大产品性能、虚构销量数据、雇佣网络水军制造虚假口碑等问题频发。一些企业通过购买流量、操控评论、伪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营造“热销”假象,诱导消费者做出非理性购车决策。更有甚者,个别品牌在新车发布期间,通过技术手段刷高预售订单量,制造“一车难求”的舆论氛围,严重误导公众认知,破坏了行业的诚信基础。
针对这些乱象,三部委明确表示,将依托大数据监测、舆情分析和群众举报等手段,全面排查汽车企业在广告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电商平台销售等环节中的违规行为。重点整治内容包括:虚假宣传续航里程、智能驾驶功能不实、夸大零百加速性能、虚构用户口碑、组织或雇佣“水军”进行刷单炒信等。对于查实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将依法依规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将面临罚款、停业整顿甚至吊销相关资质的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动不仅聚焦传统燃油车企业,也将新能源汽车和新势力品牌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近年来,部分新造车企业为迅速打开市场、吸引资本关注,在营销上过度包装技术能力,甚至出现“PPT造车”“参数虚标”等现象。例如,某些品牌宣称的L3级自动驾驶功能尚未通过法规认证,却已在宣传中暗示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一些电动车的实际续航与官方公布的NEDC或CLTC工况数据相差悬殊,引发大量消费者投诉。对此,监管部门强调,技术宣传必须以真实测试数据为基础,不得误导消费者。
在执法手段上,三部委将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工信系统的产业监管资源、公安部门的网络犯罪侦查能力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力量,形成合力。同时,依托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等技术平台,对重点网站、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的汽车相关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虚假信息。此外,还将鼓励消费者和社会公众通过12315平台、工信部官网等渠道积极举报违规行为,构建全民监督的治理格局。
除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此次“清网”行动也强调引导行业自律。三部委已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汽车行业网络营销行为的指导意见》,要求车企建立健全内部审核机制,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准确、可验证。同时,倡导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公约,推动企业签署诚信承诺书,从源头遏制虚假营销的滋生土壤。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清网”行动不仅是对当前乱象的一次集中整治,更是推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透明的信息、真实的口碑和良性的竞争。只有清除虚假泡沫,才能让真正有技术实力、注重用户体验的企业脱颖而出,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清网”行动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过去,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和真假难辨的网络评价,许多购车者难以做出理性判断。如今,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虚假信息将被逐步清理,消费者获取的信息将更加真实可靠,购车决策也将更加科学。
可以预见,这场为期三个月的“清网”风暴,将对整个汽车行业的营销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次专项整治,更是一次行业价值观的重塑。未来,唯有坚持技术创新、尊重用户权益、恪守商业伦理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长久信赖。而一个更加清朗、透明、公正的汽车消费环境,也正在逐步形成。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