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自动泊车需要手动干预吗?复杂场景测试
2025-10-07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逐渐成为车辆标配功能之一。其中,自动泊车系统(Automatic Parking System, APS)因其能够减轻驾驶负担、提升泊车效率而备受消费者关注。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在复杂停车场景下,自动泊车是否真的可以完全“放手”,还是仍需驾驶员手动干预,成为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探究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了市面上多款主流新能源车型,包括特斯拉Model Y、小鹏G6、比亚迪汉EV以及理想L7,在多种典型复杂场景中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环境涵盖狭窄车位、斜列式车位、无明显标线区域、相邻车辆停靠不规范以及坡道停车等高难度情境。

狭窄垂直车位测试中,多数车型表现尚可。当车位宽度仅比车身宽出30厘米左右时,小鹏G6和理想L7能够顺利完成泊入,过程中系统通过超声波雷达与环视摄像头融合感知,精准识别边界并规划路径。但在接近完成泊车时,部分车辆出现轻微修正动作迟缓的情况,导致车身未能完全居中。此时,系统提示“建议微调方向”,即需要驾驶员介入进行小幅调整。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虽能完成泊入,但对两侧空间判断略显保守,常因感知到“潜在碰撞风险”而中途暂停,需用户确认后继续,相当于变相要求人工干预。

斜列式车位(如商场常见的45度或60度倾斜车位)测试中,系统表现差异明显。小鹏G6凭借其高精度地图与视觉算法支持,成功识别车位角度并一次性泊入。而比亚迪汉EV在未开启特定模式的情况下,无法识别此类车位,系统直接提示“暂不支持该类型停车位”。即便后续切换至“自选车位”模式,仍需驾驶员手动框选停车区域,且泊车路径规划不够流畅,中途多次停止,最终仍需人为接管方向盘完成最后调整。

更复杂的挑战出现在无清晰标线或模糊边界区域。例如,在老旧小区或临时停车区,地面标线磨损严重甚至完全缺失。在这种环境下,依赖视觉识别的系统如特斯拉和小鹏,通过学习周围车辆停放姿态和道路边缘特征,仍具备一定泊车能力。但测试发现,系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进行环境扫描,且存在误判风险——曾出现将路缘石识别为障碍物而拒绝启动泊车的情况。此时,驾驶员必须手动选择起始点或调整感知参数,实质上构成了必要的人工干预。

此外,在相邻车辆停放不规范的场景中,如前车斜停、压线或突出车位线,自动泊车系统的应对能力受到严峻考验。多数系统在检测到异常障碍物时会触发安全机制,自动中止泊车流程。例如,理想L7在一次测试中因右前方车辆后部超出车位约40厘米,系统判定存在剐蹭风险,随即停止操作并弹出警告。尽管此举保障了安全性,但也意味着在现实复杂环境中,完全依赖系统完成泊车仍不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坡道自动泊车作为另一类高难度场景,也暴露出当前技术的局限性。部分车型在缓坡停车时会出现溜车或动力衔接不畅的问题。虽然系统具备电子驻车联动功能,但在坡度超过5%的情况下,比亚迪汉EV曾出现泊车完成后自动驻车未及时启用的情况,需驾驶员踩下刹车干预。这不仅影响体验,也带来潜在安全隐患。

综合多轮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自动泊车系统在标准、清晰的停车环境中已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能够实现“一键泊入”。然而,一旦进入复杂、非结构化或动态变化的现实场景,系统的鲁棒性和决策能力仍显不足,频繁出现感知盲区、路径规划不合理或安全机制过度敏感等问题,最终不得不依赖驾驶员的手动干预来完成最后阶段的操作。

这背后反映出当前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在多模态融合、环境理解深度以及边缘案例处理能力上的短板。尽管厂商不断通过OTA升级优化算法,但受限于传感器精度、算力平台及法规要求,完全无人参与的自动泊车尚未达到成熟阶段。

因此,现阶段的自动泊车更应被视作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替代驾驶”的终极方案。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仍需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未来,随着激光雷达的普及、高精地图的完善以及人工智能决策模型的进步,自动泊车有望在复杂场景中实现更高程度的自主性。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人机协同仍是确保安全与效率的最佳路径。

15522667382 CONTACT US

公司:天津之擎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开发区南海路12号A3栋708室

Q Q:3926574901

Copyright © 2022-2025

津ICP备2025027990号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5522667382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